郑介民早在1949年就预测到解放军将来会越过海峡解放台湾嘉正网,这事儿说出来可能没有几个人相信,但这却是有多位知情人证明的事实。
原军统局总务处少将处长沈醉在《军统内幕》中,专门有一章讲述《我所知道的郑介民》:“军统特务内部三大巨头之一的郑介民,蒋介石对他的信任和对戴笠是不相上下的,但在使用方面却和对戴笠略有不同。郑介民在蒋介石集团中,一向被反动派誉为什么‘有政治头脑’与‘科学训练’的‘军事谋略家’和‘军事理论家’,实际上他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特务头子。”
沈醉的所有回忆录笔者都买了,后来又把全国政协《文史资料选辑》也买全了,相关史料对照来看,就会发现沈醉和郑介民是“有过节”的:沈醉帮助毛人凤给郑介民挖坑下套,害得郑介民被老蒋叱骂,得知真相的郑介民想找茬杀掉沈醉,最后没抓到过硬的把柄,只好枪毙了沈醉的亲信、总务处管理科科长邓毅夫,罪名是贪污了价值数两黄金的一箱门锁。
什么门锁能那么值钱,沈醉没有说,但他当时被吓得够呛,那却是真的:戴笠死后,郑介民升任军统局正局长,军统局改为保密局,郑介民仍为正局长,毛人凤和唐纵均任副局长,也就是说,在相当一段时间里,郑介民都是军统(保密局)的一把手,而且还跟蒋经国是莫斯科中山大学同学关系,他要整死沈醉,应该说不是什么难事。
因为沈醉和郑介民有些过节,所以在写回忆录的时候难免掺杂一些个人情感,但是有一件事情很有趣:沈醉在1960年第二批特赦之后当了全国政协文史专员,又跟1959年第一批特赦的郑介民堂弟郑庭笈成了同事,他俩跟1961年第三批特赦的保密局经理处少将处长郭旭合写了一篇《我们所知道的郑介民》(有的版本把郑庭笈的名字删去,并在文字上也有改动,本文引用的是最全的三人合写版),并刊发于全国政协《文史资料选辑》第九十辑,通过这篇文章,我们可能会更客观准确地了解一个真实的郑介民。
提起郑介民,大家可能就会想到“海南三郑”或“文昌三兄弟”:郑介民,原名郑庭炳,字耀全;郑挺锋(峰),原名郑庭烽,字耀台;郑庭笈,原名郑庭锻,字竹斋。
过去大户人家的家谱都很讲究,我们一看就知道郑介民和郑挺锋是亲兄弟,跟郑庭笈是堂兄弟。郑介民的堂弟和“宿敌”、部下三人合写的《我们所知道的郑介民》,首先介绍了他们与郑介民的关系:“我们三人中,郑庭笈是他的堂兄弟,沈醉、郭旭是他十多年的老部下,都长期和他有所接触。”
在这三个兄弟、部下眼里,郑介民是典型的“南人北相”:“他是海南岛人,却长得和体格魁梧的北方人一样,黝黑的面孔上整天带着虚伪的笑容。他经常爱穿挂满勋标的笔挺军服,神气十足,乍一看去,俨然是一员正式军官。从他的外表上,很不容易看得出他是一个极其凶恶的大特务头子。”
郑介民为什么喜欢穿军装,这里面藏着一个有意思的秘密:戴笠不喜欢穿军装,是因为他1945年3月8才从步兵上校正式晋升为陆军少将,而郑介民1943年2月10日就正式晋任陆军少将,1944年2月因担任军令部第二厅厅长而晋升中将——郑介民爱穿军装嘉正网,就是为了气戴笠——1932年4月1日复兴社特务处(军统的前身,后来军统将那一天作为成立纪念日并召开“四一大会”庆祝)成立,黄埔二期的郑介民以为自己能当正处长,结果老蒋选了黄埔六期的戴笠,闹出了“戴(代)处长”和“郑(正)副处长”的笑话,所以从复兴社特务处时期,中小特务都称戴笠为“老板”,而称郑介民为“郑先生”。
郑介民对戴笠一直不服不忿,而且不想一辈子当特务,就通过康泽(复兴社主要创始人,蒋心目中的特务处长第一人选)向老蒋进言,想调离特务处去中央军校或政治部——郑介民毕竟是吃过大列巴喝过甜菜汤的,知道当特务晋升慢而且名声不好,没准哪天就会因为知道的太多而被“赐死”。
也不知道是不是戴笠从中作梗,郑介民的调动申请老蒋一直没有批准,戴笠也对这个不想长干的“副手”十分客气——这样的人威胁不大。
老蒋可能是想给郑介民一些补偿,就于1934年春派他和一帮心腹去欧洲“考察”,实际是去德国和意大利学习法西斯统制方法,郑介民在苏联吃过大列巴,又在德国吃过酸菜烤肘子,意面也没少吃,在特务系统也算“吃过见过”的“高人”,所以特务处以及军统二处(最初的军统一处后来变成了中统,戴笠的二处继承了军统之名) 、军统的很多规矩,都是郑介民制定的。
郑介民热衷于搞军事情报,也很喜欢搞外交,沈醉不知道郑介民那些勋章和勋标是咋来的,郑庭笈却十分清楚,所以三人合写版有了更详细的描述:“他平日在左胸上缀着的四排勋标,除美、英、法授给的之外,还有国民党政府先后授给他的四等宝鼎、三等云麾、忠勤、积学等勋章,此外还有甲种光华奖章、陆海空一等奖章,以及抗日战争胜利纪念章与中央训练团团标等。”
郑介民这些勋章和询标,当然不是买来的,实事求是地说,在抗战期间,郑介民搞情报还是有一套的,郑庭笈、沈醉和郭旭在文章中列举了郑介民在情报方面的几次露脸表现。
1942年1月,军令部二厅中将厅长郑介民就预言日军将大举进攻新加坡,并建议西南太平洋盟军总司令、英国上将魏菲尔注意防范,魏菲尔固执不信,结果日军打了不到半个月,就把六万英军打得一败涂地,魏菲尔仓皇出逃时只带走的总部人员。
因为郑介民在自己说话不好使的情况下,曾经请老蒋郑重提醒魏菲尔,所以魏菲尔败逃后致电老蒋表示悔不该不听郑介民之言,老蒋脸上有光,也称赞郑介民“料事如神”。
除了预测日军将在1942年进攻新加坡,郑介民还准确预言了盟军在诺曼底登陆的具体时间地点——如果他把这一消息告诉了希特勒,那么盟军可能就要遭受巨大损失了——郑介民跟老希其实也是有一点交情的,郑介民欧洲考察期间,希特勒和墨索里尼都接见过他。
正因为郑介民在国际情报方面有所贡献,所以很多国家都授予他勋章,于是郑介民胸前的勋标足有四排,而戴笠连两排都凑不齐,所以郑介民能穿军装的时候绝不穿便装,戴笠则不但自己不喜欢穿军装,而且也不喜欢手下特务们穿军装。
郑介民以“国防部二厅中将厅长”身份兼任军统最后一任局长、保密局首任局长,后来又晋升为“国防部次长”,而且是最肥的次长,可不是像沈醉回忆的那样,是被他和毛人凤联手设局挤走的:“1947年11月下旬的一天晚上,蒋介石找郑介民去谈了很久。第二天,郑的老婆便兴高采烈地向人谈出郑又要升官了。那几天郑到保密局去办公时,也是喜形于色。12月5日,蒋介石果然明令发表郑介民为国防部次长。当时国防部有三个次长:秦德纯主管一般的业务,刘士毅主管国防人员,郑介民主管国防物资。”
郑介民当了“国防部次长”,对当时的内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,对蒋家王朝的灭亡也早有预感。
1947年春,郑庭笈刚从陆军大学将官班毕业出来,就被老蒋任命为第八十九师师长,郑介民一听郑庭笈要去东北,便立即加以劝阻:“东北‘土匪’如麻,你们去了有什么办法?”
郑介民让郑庭笈找门路调到昆明去,并断言郑庭笈去了东北也是白白送掉性命,结果活动不成,郑庭笈在辽西被俘:“当时蒋介石全力以赴争夺东北,调去的部队装备极好,但郑介民还是认为没有把握,斗不过共产党。郑庭笈以后活动没有成功,郑介民听到后,表现得很难过,好久都不做声。”
郑介民没救了郑庭笈,却救了郑廷峰,郑介民救郑廷峰一事,沈醉的文章中有,但是沈醉没有写的是,1949年9月,郑介民还对郭旭预言了老蒋必然败出大陆:“广东是守不了好久的,前两年我们的军队和装备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占绝对优势,还没有把他们打败。现在我们越打越弱,他们却越打越强。人家那种朝气勃勃的精神与艰苦朴素的作风,我们哪能比得上。我们各级部队长官贪污吃缺,一连兵只有七八十人,士兵又没有斗志,怎能打得下去?”
郑介民甚至还预言了台湾必将解放:“我能往,彼亦能往。时间久了,也同样能渡过台湾海峡。”
沈醉在回忆录中没说郑介民多少好话,“军统第一杀手”陈恭澍在回忆录中却对郑介民不吝溢美之词,那么熟谙军统内幕的读者诸君,对郑介民又会作何评价?
大牛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